大肠癌可预防!专科医生揭示:CA指数正常≠没癌症 七成大肠癌患者被误导!
Oriental Daily
November 11, 2025
《东方日报》日前联同益康医院(Hospital PICASO)举办《小症状,大风险:癌症与不孕症不可忽视的警告》健康讲座,透过专科医生的专业分享,协助民众辨识身体早期警讯,倡导“及早发现、及时治疗”的健康理念,提升疾病预防意识。其中,肝肠胃及内科顾问曾瀚庆医生在讲座上指出,大肠癌是少数能够有效预防的癌症之一。他解释,大肠癌多源于腺瘤性息肉(Adenoma)或锯齿状腺瘤(SSA),从息肉发展为癌症往往需时10至15年。若能在息肉阶段透过大肠镜检查(colonoscopy)及早发现并切除病灶,就能成功阻断癌变。然而,由于早期症状极为轻微,多数患者毫无自觉。
曾医生特别提醒,约有70%至80%的早期大肠癌患者,其癌症指数(如CEA)仍显示正常值,容易让人误以为“没症状就是没问题”。他强调,一般健康检查项目如抽血、超声波及X光,并不涵盖大肠癌筛检;即便每年体检,若未特别要求进行大肠镜或大便潜血检查,仍可能错失早期发现的机会。他不忘分享,大肠癌的常见症状,包括排便习惯的改变,如便秘与腹泻、大便有血、腹部疼痛、体重减轻、贫血和肠道梗阻。

家族遗传与生活习惯是高风险关键
曾医生指出,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与多项因素息息相关。除了马来西亚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外,家族遗传亦是关键之一。“若有一名直系亲属罹患大肠癌,个人风险将提升两倍;若家族中有两位或以上罹病者,风险更会大幅增加。”
他进一步表示,大肠癌年轻化的趋势令人担忧,近年亦不乏名人罹癌的案例。现代人饮食及生活型态剧烈改变,是导致大肠癌提早“报到”的重要原因──高油高盐饮食、加工食品过量摄取、运动不足、肥胖问题与环境污染,皆是主要风险因子。曾医生补充,在马来西亚三大族群中,以华人男性的大肠癌罹患率最高,推测与基因、饮食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相关,接下来则是印度人和马来人。

民众常见疑问
在讲座的交流环节中,曾瀚庆医生也针对民众关心的几个常见问题作出解答。
1. 谁应该做大肠镜?
一般民众:建议从45岁起,每10年进行一次大肠镜检查;有家族病史者:应从40岁或更早开始接受筛检。
2. 大肠癌的筛检方法有哪一些?
粪便检查、影像光检查和大肠镜检查。肿瘤标志物(如CEA)不推荐用于筛查用途。
3. 大肠癌检查,多久做一次?
大肠镜检查,建议10年做一次;CT大肠扫描,每5年一次;粪便免疫化学检测,每年一次;粪便DNA 检查,每三年一次。
Source
大肠癌可预防!专科医生揭示:CA指数正常≠没癌症 七成大肠癌患者被误导! (东方日报,2025年11月11日)
BackMeet Our Specialists
Dr Chen Harn Chin
Consultant Gastroenterologist & Physici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