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顾名思医】报导:陈筱柔 摄影:李玉珍 编辑:奕培
精准揪出早期癌变,内窥镜技术重塑消化道癌症诊疗标准!

一句老话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充分诠释出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,尤其是消化道内窥镜技术的发展。现代消化内窥镜技术不再是过去单纯的检查工具,而是蜕变为集精准诊断与微创治疗于一体的“全能武器”!
在人类与消化道疾病的战役中,图像增强内窥镜(Image-Enhanced Endoscopy,IEE)和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ESD)无疑是消化道疾病诊疗的前沿技术,它们的普及应用正在改变消化道疾病,甚至是消化道癌症治疗的格局。
肠胃专科顾问医生何晓辉说明,内窥镜技术主要有两大分类:诊断型和治疗型,这些技术相互配合,守护着人们的消化道健康:“这些突破性技术,能让医生更早且更精准地发现消化道病变,同时也能以微创方式,切除早期肿瘤。
IEE与放大内窥镜(类似于消化道显微镜)配合使用时,可以清晰地显示粘膜最内层(肿瘤生长过程中,发生变化的第一个位置)的微血管网络和微表面模式。IEE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:基于设备的IEE(eIEE)和基于染料的IEE(dIEE)。eIEE利用蓝绿色区域内较短可见波长的专用照明光,来实现增强效果。因此,该技术也称为窄谱成像(Narrow Spectrum Imaging,NSI)。dIEE利用染料来增强胃肠道肿瘤的颜色对比度、结构外观和边界。通过应用这些技术,可将检测到的胃肠道肿瘤,确定为早期或晚期类型。早期胃肠道肿瘤是指仅侵袭粘膜或直至粘膜下层的肿瘤,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情况。
虽然这类eIEE和NSI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,但何医生坦言,在临床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显着差距。传统白光内窥镜检查仍是大多数医院的常规操作程序。发现可疑病变时,医生可以切换到NSI模式,做更详细的检查和应用dIEE。
■深具潜力
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内窥镜切除术技术多种多样,包括冷息肉切除术、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和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。其中,ESD是所有切除技术中最先进的,能够切除较大的病变(即大于2公分病变)。此技术如同医生的“精密手术刀”,是一种内窥镜治疗技术,可在不损伤正常组织情况下(器官保留),让医生通过使用特殊电刀,完全剥离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病变组织,但仅适用于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,而不适用于晚期胃肠道肿瘤。此外,ESD切除的胃肠道肿瘤,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仔细分析,根据一套严格组织病理学标准,确定是否达到了根治性切除。早期胃肠道肿瘤一旦达到根治性切除,通常无需进一步治疗(比如进一步的手术或化疗)。如果在组织病理学检查后,发现仍未达到根治性切除,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进一步治疗,例如内窥镜切除、挽救性手术或化疗。虽然ESD具有诸多优势,但它是一项耗时的操作,也是最难掌握的内窥镜技能之一。因此,即使ESD在某些国家(比如日本、韩国和中国)已是一项成熟且流行的肿瘤切除技术,但在我国尚未普及化。
诊断型内窥镜领域近期的另一项重要进展是人工智能(AI)在消化道内窥镜的应用,主要用于检测和诊断胃肠道病变。研究表明,AI的侦测率和诊断准确性高,AI演算法在常规诊断内窥镜的应用中,能够为医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。此外,现代AI系统也能够向用户提供实时质量控制反馈,例如未检查区域与检查时间等。AI在辅助治疗性内窥镜检查方面的作用,仍在持续研究中,但截至目前已取得令人鼓舞的中期成果。
内窥镜技术的发展,能让医生更早且更精准地发现消化道病变,同时也能以更微创方式,切除早期肿瘤,避免传统手术(无论是开腹或腹腔镜手术)的痛苦。

扫描或致电+603-7457 2888预约。
■及早发现增高治疗效果
消化道癌症的生存率因癌症类型、分期和治疗方法而异。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。
大马常见消化道癌症包括结直肠癌和胃癌等,无论是哪一种,总体来说,早期发现的5年生存率都比较高,晚期消化道癌的5年生存率较低。
遗憾的是,我国很多癌症病例往往都等到晚期才确诊。“晚期的消化道癌症,ESD通常都已无法发挥作用。这也是这项技术在我国整体发展比较缓慢的原因。另外,它也是一个相对艰难、需要时间来培训和学习的技术,但这项技术确实能让患者获益。尤其是早期发现的癌症,通过这个微创方法来切除肿瘤,既能保留患者器官,也能保障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。
我们生活在癌症日趋普及化的时代,IEE和ESD作为守护消化系统健康的两大利器,虽具备能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防癌理念真正落实的优势,但最关键的前提,仍是民众需提升自身健康素养,愿意及早采取行动做筛查,尤其是大肠内窥镜和胃镜。
■防护建议
何医生提出以下建议:
●定期体检:早期胃肠道癌症通常没有任何症状。窥镜检查(胃镜和结肠镜检查)等筛查性检查能够提高早期发现病变的几率,尤其适用于有胃消化道癌症家族病史(如食道癌、胃癌和结直肠癌)、年龄较大(50岁以上)或存在其它高危因素(如肥胖、吸烟、某些遗传疾病)人群。何医生敦促,人们不要因为恐惧而推迟检查,因为现代内窥镜技术,已大大提高检查过程的安全性和舒适度。另外,患者在检查过程中,通常都会使用镇静剂。
●警惕症状:留意身体是否出现任何疑似消化道健康出问题的危险信号,比如吞咽困难或吞咽时感觉疼痛、持续性消化不良、腹部不适或疼痛、体重减轻、食欲不振,以及排便习惯改变(如便秘、腹泻或便血)等症状。
●及时就医:出现任何可疑的消化道相关症状,应及时会诊肠胃专科医生,必要时做相关检查,以明确诊断病因。
“早检查、早发现,早治疗”是决定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率的关键,尤其是食道癌、胃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,若能在早期发现,对治疗效果大有帮助。对高风险人群来说,定期检查与及早诊断更是救命关键,所以民众应消除对消化道的“检查恐惧”(比如大肠内窥镜和胃镜),认识并了解这些现代医学利器带来的改变,才能更好地守护消化道健康。
随着内窥镜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升级,IEE和先进内窥镜切除技术(尤其是ESD)的结合,正在重塑消化道癌症的诊疗路径,从“看见”到“切除”,从“早期筛查”到“极微创精准治疗”,共同撑起了消化道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未来。

IEE和ESD是现代消化道疾病诊疗的前沿技术,它们的普及应用,有助于改变消化道疾病(包括癌症)治疗的格局。
■破除常见迷思
●迷思1:光学诊断不准确,必须依赖活检病理报告?
详细分析检测到病变后做的内窥镜诊断,也被称为“光学诊断”。虽然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黄金标准,但通过IEE的高可信度光学诊断准确性极高,同时也已获科学证明有利于临床管理决策。对于高可信度光学诊断判定的小型良性病变可暂不处理;表浅肿瘤性病变可采用合适的先进内窥镜技术切除;伴有深层浸润成分的晚期病变,则应做活检(用于组织病理学确认),并接受进一步检查与治疗。
●迷思2:IEE检查比普通内窥镜更痛苦?
IEE只是在普通内窥镜基础上,切换成像模式,检查过程和时间完全相同。患者在检查过程中,如果有不适感,主要是因为内窥镜的标准筛查过程,而非成像技术。
●迷思3:一般白光内窥镜已足够,不需要做IEE?
采用现代白光的内窥镜,仍是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主流选择。IEE可视为白光内窥镜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。当医生通过白光内窥镜,发现病变时,IEE可用于对病变做光学诊断、勾画其边界,并预测其浸润深度。它们并非相互排斥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
●迷思4:确诊癌症就一定要做手术?
早期胃肠道癌症(局限于黏膜或黏膜浅层)若无淋巴结转移风险,通常仅通过内窥镜切除即可治愈。然而,内窥镜切除的质量对于降低残留或复发风险至关重要。因此,当检测到的肿瘤大于2公分时,ESD优于EMR。需要注意的是,采用ESD切除,需满足严格的组织病理学标准,才能确定根治性切除的疗效。如果任何一项标准不符合,则需要进一步治疗,包括手术。然而,对于病情更晚期的胃肠道癌症,需要手术切除部分管腔及其区域淋巴结,以便对淋巴结转移,做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。
●迷思5:ESD风险很高,容易出血或穿孔?
ESD通常比EMR出血和穿孔的风险略高。然而,ESD手术中发生的大多数出血和穿孔,皆可在手术过程中处理,无需额外手术。
■两大利器直击病灶要害

eIEE是通过特殊光学技术和电子图像处理,增强消化道黏膜表面细微结构显示的新型内窥镜技术。它类似于在普通内窥镜装上“显微镜头”和滤光装置,应用特定光源或图像处理技术,使得消化道黏膜微细表面与微血管显得更清晰、对比更强,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的内镜检查方式,能发现传统白光内窥镜难以识别的早期病变。
eIEE的核心包括窄谱成像(NSI)技术,该技术利用蓝绿短波光线,突出显示黏膜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形态。蓝绿光可使血管显色加深(呈棕黑色),同时增强黏膜最表层的照明度(呈现蓝绿色)。eIEE下的黑绿组合相比白光内窥镜下的红粉组合,能提供更高的色彩对比度。结合高亮度光源与智能算法,该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可视化效果,可提高早期癌症诊断率,识别小至1~2毫米的癌前或癌性病变,并实时判断病变性质(实现光学活检作用)。这项技术通常与白光成像联合使用,针对白光下发现的病变,做进一步分析与诊断。

ESD是一种微创内镜技术,能够对直径超过2公分的早期胃肠道大病灶和癌变组织,做整块切除。若患者胃肠道黏膜层发现肿瘤或病变,医生可推荐采用适宜的内窥镜切除技术(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的较大病变,可选择ESD)做病灶切除。ESD的其它适应症包括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,以及因既往活检、部分切除或基础炎症性疾病导致疑似黏膜下纤维化的病变。
ESD通过特殊器械精确剥离,并切除早期胃肠道病变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异常组织,无需传统手术,从而显着降低手术风险,以及缩短恢复时间。然而,手术后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,以确认ESD治疗的根治性状态。
KKLIU: 3048 / EXP 31.12.2027
Source
IEE(图像增强内窥镜)和ESD(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)开启消化道疾病治疗新篇章 (中国报,2025年11月8日)
Reference


